OnePlus8 网页交互设计

OnePlus 8 已经发布了,我和我交互团队的小伙伴们又一次看到了自己的作品上线。

至此,我们从6T迈凯伦版本第一次介入手机详情页的设计开始,3.5代的手机详情页。

业内没有哪个厂商像OnePlus一样在在专题页上投入这么大资源和精力。大部分厂商都是简单的制作,有点像内容管理系统布出来的。

OnePlus每次的专题页,相对而言,前端需要增加3-4倍左右的投入,设计师精力和之前相比大概提升2倍。

整个页面讲述逻辑:然后顺序是用户研究-页面框架-草图Demo-使用的工具。

用户研究阅读会稍微枯燥,以及保持逻辑的专注,不喜欢的可以跳过这部分。

 

先上连接,大家可以去体验下:

 

 

OnePlus 8 系列

用户研究和页面框架

实际上,我们将用户习惯分为四种类型,我们用颜色标记下的话,就是红色、黄色、蓝色、绿色;

为什么这么分类,能够从用户性格和购物行为上来进行区分,进而对页面结构有更科学的方式来指导设计。而从小白用户、发烧友用户 、极致性价比这种方式分类方式 ,并不适合直到页面的设计。

对于四种类型的用户,我们也进行了一定的访谈。

红色用户是最容易转化的用户,红色与蓝色是基数最大的用户;因此在我们需要在前三屏幕就得突出外观、性能与卖点、购买分期价格;这几个信息,覆盖了绝大多数人群最在意的信息。

在整个结构设计中,优先是红色用户群,其次是黄色和蓝色;

黄色用户,属于利落直接的用户,只要符合需求就买,虽然上面的访谈的描述用户是只在意iPhone,但更多的一加老用户也属于这一群人,同时很多没有iPhone的,类似华为用户也很大部分属于黄色用户,符合需求,直接就买,也不会去看那么多细的参数。

这就是为什么是这个结构的原因。

OnePlus一直想拓展蓝色以外的用户群体,因此,我们企图增加更多的感性因素。比如增加图库相册在专题页中,以外观打动红色用户;比如增加社会化评价因素以打动绿色用户(这一点可惜没有在一加8中融入进去)。

滚动研究的定律中,表明无论如何是无法躲开75%的用户注意力在前2-3屏,对于低质量页面,往往1.5屏就只剩下75%的访客了,必须要保证核心内容在前三屏幕的内容。

另外无论如何,都会25%的用户滚动到最后,这些用户往往都是蓝色用户和回访课为主的人群。

关于完整的滚动定律,可以看这篇文章:

滚动在哪里流失?

基于热力图总结的5个规律

另外,我们对首次开售、日常周期阶段进行了问卷调研,回收了数千份问卷,研究了官网用户群体的特征。比如下图是初次开售阶段的问卷问题之一。

基本上 ,我们的结论:

· 来官网的以90后、00后居多,

· 大多月均收入不足6000,

· 多数职业是学生和白领,

· 产品质量和售后是他们看中官网的原因,

· 其次现货、发货速度、购买简单、优惠额度、分期、用户反馈也是影响他们购买的因素。

 

其内容矩阵如同这个表格

由此,通过前面的研究,我们制作了如下框架结构。页面结构相比7和7系列,精简了很多,没有了二级子页面。

相对同行而言,我们页面结果经过了充分的分析,更加合理,交互效果也处于业内高水平。但是在设计画面和素材质量上,比大部分同行要差很多…

这样的页面,由于极少的和交互动作(没有点击行为),页面的跳出率会下降的很厉害。提出过如下方案。

用户的记忆点,交互行为>动画>人物图片>产品图片>文字,恰当的交互行为能够既增加仔细了解的访客点,能够有效提升流量效率。

Demo的设计

我们开始制作Demo的情况,是在没有情绪版、完整设计稿的情况下开始做的。这么不专业的情况… 很罕见。大家就当成我们最后一次制作OnePlus系列的专题页吧 。

开场以及前三屏

最最重要的是前三屏幕,这里是覆盖了75%的访客都会浏览。

先感受下图的白模版本。在素材都很缺失的情况下 ,当然都是拿假素材堆叠,比如图用7T Pro的,文案是自己瞎填。等制作完成,交付给视觉去完善后续以及对接供应商。

 
8和8Pro在开始三屏,除了开场视频,其他几乎一样。 

上稿我们在2019年11月中下旬完成,下图是2020年3月,设计稿和素材补全之后的版本。

屏幕部分

屏幕部分是我们最重要的卖点,但用难回。用我自身使用数月的经验来看,一加8系列的确非常惊艳和再也不想用其他手机。所以果断淘汰掉我的iPhone X,全面使用Andriod机器的顶级旗舰——OnePlus 8Pro;

实际上,2K+120Hz的确比90Hz要让人视觉更加惊艳,尤其是对色彩清晰度很敏感设计师,简直就是一眼就是见到女神的那种惊艳之感。

回归正题,既然难以表达,所以直接就是文字表达了….硕大的90HZ和120HZ。

下图依旧是设计稿,最终稿完成稿,大家线上去访问吧。

性能

还是依旧巨大的文字,和3D旋转 。

相机、设计、系统

OnePlus 8采用了一致的设计,镜头拉近,展示类似3D的效果。在设计上,8使用了很多的旋转。8Pro就是简单的图片展示。

导航

导航是最后改进的,为此还做了个简单的可用性测试。

artifact

虽然不想讲,但还是提一下,毕竟工具也隐射了设计思路。

用户调研工具——Hotjar;

Click on the test tool - Chalkmark.

White mold and rendering -- Keyshot;

 

视频素材制作和压缩——Adobe After Effects +Media Encoder ;

Demo制作工具——Principle+AE;

下图视频是Principle的Drivers,滚动控制每个素材进行变化。

 

总结

效果看起来依旧是非常炫酷,可能依旧是业内最用力做的。整个team都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,从运营、到区域、到开发人员、视觉设计师、交互设计师、创意部门。

我们交互设计team,在中间扮演的是用户研究、内容框架、交互效果制作,以及动效处理。

反思一下的话。有非常多的不足之处。

· 我们的流程和信息传递链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长,以至于我和我的team进行完成调研、框架、出完白模效果就抽身了;该给的方案和建议都给了,至于扯皮的事情你们自己去搞。

· 视觉设计和用研/交互设计,从来没有这么艰难的合作过,一是信息完全被屏蔽;二是传递到开发那的意见向左,摆出调研意见抵不过视觉设计师个人想法。

· 方案最终看起来,用研部分的结论没有做到位,社交部分(媒体、意见领袖)、更生活化的表达、服务和配件推荐、降跳出率的手法、没有用进去。

· 可以预见会更加拉高跳出率。2018年11月-2019年5月间,我们的跳出率访问时长曾经独领风骚。

· 效果并不统一,渲染图出现了两种质量。

· 交互效果上面,节奏感实现的不太好,比如放大、素材细节对位等等有小问题。


所以,要做好一个设计项目,需要:

· 专业的小团队做事情,参与的人一多 ,就不务实和非专业性意见的拖累。

· 信息沟通的流畅性和透明度。

· 抓到专业专业的人…



勾搭我们

探索更多

粤ICP备20013807号 © co-ux.cn 2020- | 版权所有 | 本站由 WordPressAvada支持 | 隐私政策

This website is designed for PC, please don't visit for mobile

en_USEnglish